2016 年 09 月 06 日 
最新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西南考试网政策法规

吴岩: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

 人民网北京6月11日电(孙竞)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要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刮起一股新风,让所有教师都有感觉、有责任,让所有学生都有感悟、有收获,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把“干巴巴的说教”转向“热乎乎的教学”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必须坚持立德和树人不可割裂,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吴岩指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这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三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吴岩说。

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

《纲要》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吴岩认为,这些要求把“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拨开了认识上的“迷雾”,让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要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这一举措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覆盖了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覆盖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万专职教师和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两味良药”

在谈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时,吴岩提出,“两者就像中医解决病症问题要综合施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就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味良药,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吴岩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手段,从长期实践来看,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单独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同向同行,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才能真正落实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他同时强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实施路径、方法手段等方面又有所不同。思政课程以“4+1”课程为主要载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力量。课程思政以专业课为主要依托,覆盖到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这就需要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从不同学科专业育人要求、不同类型课程特点进行分类推进,从而构建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责编:孙竞、何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