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初步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性特征。如何正确认识小学德育的启蒙性、准确把握小学德育的内容,并采取适切的方法和途径将德育目标落实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这既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任务。
准确把握小学德育启蒙的内容要求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小学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方案》指出,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从这一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德育启蒙应着重从五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品格。
小学德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求知上进品格的责任。各学科传授的是具体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德育则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少年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从哪里来?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你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知识。”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本领,而能力本领要通过知识学习获得,这是小学德育必须明确的任务要求。
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并追求理想目标。
树立人生理想及追求目标对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小学阶段正是梦想和奋斗目标的初步形成阶段。有梦想和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力,进而产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小学德育要把理想和信念教育纳入内容要求中,引导学生为追求理想目标付出努力。
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今后更高年段的学习及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发表讲话指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习惯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行为定型,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一点一滴的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文明礼貌习惯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
四是培养学生树立规则意识。
学生既置身于校园生活,又要参与社会生活并最终走向社会,因而要让他们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联系生活实际,从校园学习生活中的规矩到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从一般的规则到法律道德规范,进行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教育。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同样是树立规则意识的重要内容。
五是培养以爱为核心的社会情感。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的启蒙,必须把情感的启蒙摆在重要位置。情感的核心和主导是爱,一个有爱心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一个有爱心的人,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自身内在的潜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小学德育培育小学生的情感,要通过娱乐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自然融入、螺旋式上升,从培养学生爱家人、爱同学、爱师长开始,从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到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通过三个途径落实小学德育启蒙
小学德育启蒙通过怎样的路径落实?笔者认为应突出三个基本路径。
其一,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阶段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德育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我们应摒弃德育应试的思维,在小学阶段不应以掌握多少德育理论知识为重点,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德育课程的价值和主渠道作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相关知识的讲授,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认知指导实践,认知层面的问题没解决好,实践层面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好。因此,学校必须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加强师资配备,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时,同时要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尽量多采取情境化、体验式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提升课堂实效。
其二,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发挥学科育人合力。
中小学的各科课程都具有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属性,但是长期以来,各学科在教学中强调知识性而忽视学科的育人功能,亦即教育性。小学德育启蒙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外的所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发掘学科知识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学科课程育人功能。语数外等学科课程课时量大、资源丰富,如果能找准结合点,有机融入,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教育引导,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优化学校管理,形成“三全育人”机制。
做好小学德育启蒙,除了课程育人,还应发挥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功能,让学生时时刻刻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修身养性。这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文化理念、统一性活动、校风学风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发挥着熏陶感染作用,是小学生德育启蒙的“大课堂”。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通过管理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可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还可以在管理中发现学生在品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课程教学和德育主题活动设计,采取效果更好的方式方法。
树立一体化思维,做好上下衔接
小学德育处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基底”位置,受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从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角度看,小学德育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狭小天地,还要从全局高度思考问题。
首先,小学德育要夯实基础。
不同阶段的德育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小学德育的启蒙性特征要求更应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培养基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学德育应扎扎实实完成自身责任和使命,不要把问题遗留到中学。小学德育“地基”打得不牢,将来到了中学、大学还要回过头来“补课”,这种现象是要坚决避免的。
其次,要不断充实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做好上下衔接。
小学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都属于德育的启蒙阶段。小学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些应通过改进本学段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设计加以充实完善,有些则应反馈给幼儿园,甚至帮助幼儿园一起设计,在某些方面予以强化或改进;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初中学校,让初中学校能够预先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增强中学德育的针对性。中、小、幼德育教师、教研员加强交流沟通,甚至互相参与到对方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体化研讨和备课,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